2013-05-03 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网
近日,北大研究生杨恒明的一封“退学声明”,抵制“苦力科研”,引起轩然大波。退学声明最初发表在杨的日志里。杨称,北京大学微处理开发中心副教授佟冬以人未到实验室参加所谓“科研”工作为名,不允许其毕业,并在必修科目“科研实践”上记不及格。杨表示,实验室的工作“就是把工程文件修改修改格式从一个软件流到另一个软件。”声明称,“如果这样毫无意义的苦力劳动也好意思号称‘科研’,本人的确没有参加也不可能参加”。(2月24日《齐鲁晚报》)
应该承认,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也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权,北大研究生是否一定非要一条道走到毕业,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此外,学生选择退学,是否就一定意味着校方有什么不妥和过失之处,也同样不能过于武断。对于名校学子的“退学声明”,即便是正式提出了,也大可不必过于敏感,甚至上纲上线。
事实上,相比于“退学声明”本身,诱发这一事件的“苦力科研”现象,才更值得关注。不可否认,科研这事儿,其实从来就不是什么轻松快意的差事,真要潜心于科研,不仅要耐得寂寞,更需能吃得苦头,既然如此,“苦力科研”倒也未尝不是科研工作一种本真的写照。这么看,研究生抵制“苦力科研”,或多或少暴露出事实上存在部分学子“怕吃苦,混学位”的心态,而这一现象,在大学中的确并不鲜见。
但是,假如认为肯吃苦,学生便一定能有所收获和成长,也的确并非事实。现实中,大学的实验室,究竟有多少在认真地培养人才?又有多少只是把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力”在使唤甚至压榨?的确更需追问。尤其是放在大学整体趋利化,科研项目的经济收益,导师的吸金能力,甚至如何更多更快地赚钱,越来越成为大学科研机构甚至研究生导师们追逐的目标时,研究生为导师“打工”来换取学位的现象,已十分普遍,而要想摆脱这一“苦力科研”的尴尬境地,还真没有太多选项。
基于上述视点,北大研究生“发退学申请”,假如仅为个人选择,当然无需过度阐释,但对于“苦力科研”这一大学科研趋利化所结出的这枚“苦果”,显然不能全让学生以退学的方式来“吞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