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小狗包弟》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词语,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把握叙事散文的叙事与抒情的关系,体会作者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丰富情感世界,具有反省忏悔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和文章朴素自然又饱含真情的语言,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培养反省忏悔意识 。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多媒体法、创设情境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先生在谈到自己的文学见解时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今天我们就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扫除人们心灵的垃圾,感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力量。(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借助课前预习成果扫除生字词。
2.教师收集学生课前预习成果,学生介绍巴金生平及其写作背景。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开端、发展、结局分别是哪些内容?
楔子(第1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第2段)——包弟来历
发展(第3~6段)—— 七年相处
结局(第7~9段)——一朝离别
尾声(第10~13段)——真心忏悔
(三)深入研读
1.本文写作者与包弟的故事,开头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何作用?
明确: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一个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所以称为楔子(戏曲或小说开头的引子,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此段为下文包弟故事起铺垫、启发作用,给散文定下感情基调,与包弟故事形成对照。
2.本文情感基调如何?可否用一句话直接点明?
学生自读课文,明确感情基调为:伤感。找到本文的文眼句: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3.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四)巩固提高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讨论明确:①小狗包弟的身份:日本种的小狗;旧主人为瑞典。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同时我们再联系前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的反革命),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
②除了前面讲过的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的原因外,也反映当时那种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
教师总结:这是一个荒唐而又残酷的时代,社会动乱,当时人们普遍命运穷困、人性扭曲,人人自危,人人求自保。
③明确:同学们可能会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送走包弟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他在文中表现出了良知。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动乱,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教师总结:作者懂得自我反省,为自己文革时期把小狗送走的事情一直无法释怀,因此写下这篇文章表示歉意。反映了作者的良知和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巴金老人身上体现的反省、自律精神是我们民族所缺少的(至少在“文革”时代所缺少),他的这种精神已经不限于他个人所有,而是随着他的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包括青少年读者)当中,起着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天性的作用。
(以小见大的手法。)
(五)小结作业
小结: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这位“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作业:1.如果今天晚上你要向好朋友推荐《小狗包弟》,你会怎样推荐呢?请写上一则推荐语,10-70字之间。
2.对比阅读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巴金的《怀念萧珊》,并形成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小狗包弟
自我解剖
楔子(1)——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伤感)
开端(2)——包弟来历
发展(3~6)—— 七年相处 (欢快 )
结局(7~9)——一朝离别 (忧虑、沉重)
尾声(10~13)——真心忏悔 (歉意)“我怀念包弟,我想向他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