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最大的同心圆。美好生活在哪里?在辛勤的工作中,在劳动的汗水里。然而当下,一些人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还缺少必要的劳动教育锻炼、劳动精神培养。
在应试教育倾向依然严重、科技进步取代部分劳动的背景下,教育与生活、学习与劳动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割裂,加剧了儿童青少年对劳动的轻视、误解,劳动教育正成为最受人忽视的教育。社会上,一些青少年热衷超前消费、幻想不劳而获,与劳动教育缺失不无关系。
在去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劳动意识、态度、能力、精神的传承永续,已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新任务、新课题。如何以系统、扎实、有效的劳动教育盘活日益庞大、固化的应试教育模式和功利化过载心态,值得深入研究,更需要积极探索和自觉行动。
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一切。马克思曾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自强不息的劳动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先哲话语,无不道出一个人应具备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劳动精神。
诚实劳动是劳动教育的基石。劳动来不得半点儿虚假,来不得半点儿讨巧,更不能急功近利、炫耀作秀。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本本分分,是劳动精神的本真。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劳动精神的教育,必须首先培养这种诚实劳动态度。
创造性劳动是劳动教育“活的灵魂”。 创造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儿童青少年的劳动教育既是一种体力劳动体验和锻炼,更是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学习、理解、探究、掌握和应用,是体力和脑力的结合、思考与实践的互动,二者决不能割裂开来。
要把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良好种子,播种在幼儿期,发芽于儿童期,拔节孕穗于青少年阶段,开花结果于大学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积极构建纵向衔接、循序渐进、互相支撑的劳动教育课程。应该按照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要求,在理念、目标、内容、途径、方法、机制、师资、资源、效果评价等方面,形成系统化实施纲要。
要着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横向协同的劳动教育氛围。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上的一些对冲性矛盾,往往会大大消减教育的效果。现实生活中与积极劳动相悖的负面现象仍然不少,不劳而获、欺诈牟利、一夜暴富、大肆挥霍等仍有一定市场,一些“啃老族”和“社会寄生虫”我行我素,严重干扰了劳动教育的开展。
要为劳动教育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资源。不能把学生的学习狭窄地理解为单纯的书本知识学习和考试。在寒暑假和综合实践课程中,劳动教育可以让孩子们的学习内容得到深化和拓展,体验到成就自己、服务社会的另一种价值感和崇高感。家长要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多以劳动放养孩子;相关部门等要提供更多劳动教育的场所和条件,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强健体魄、磨砺品行。
新时代需要劳动去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劳动来托起。在又一个“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我们致敬劳动,并期待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儿童青少年补上劳动教育这一课,为他们播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种子。(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